②油漆都會相對地透水。在非常濕熱的條件下,水會以液態形式滲入漆膜,然後又以蒸氣的形式穿出漆膜,從而形成潮濕氣泡。
(2)修正方法
①在潮濕天氣只能使用乾磨,保持壓縮空氣乾燥,確保噴塗表面在噴塗前完全乾燥。
②噴漆件在完全乾燥前不要放置於濕熱的環境中。
③當氣泡未破裂時可以靜置等待水分揮發使漆膜恢復原狀,情況嚴重時必須徹底打磨後重噴,脫漆至裸露金屬重噴是最佳選擇。
2、污染起泡

也稱為氣泡或"痱子" ,即漆層表面出現不規則的起泡情況。
(1)成因
①主要原因是底材污染,噴漆前沒有進行恰當的清潔和準備工作。
②來自供氣管道或噴塗工具的污染。
(2)修正方法
①清潔噴塗表面,徹底清除蠟、油脂以及拋光劑等物質。
②確保壓縮空氣、供氣管道以及噴槍等工具的清潔。
③如果痱子已經產生,輕輕打磨表面,注意不要磨穿漆膜,重新噴塗。如果情況嚴重,應打磨至裸金屬後重新噴塗。
3、灰塵

面漆噴塗後,漆面有異物或髒點,有灰塵或臟東西被包裹在漆膜中。
(1)成因
①噴塗車間不清潔,例如烤漆房內地面上沒有鋪設過濾棉,頂棚上的過濾棉長時間沒有更換。
②壓縮空氣不清潔,噴漆操作人員沒有穿專用工作服,噴塗表面不清潔。
③油漆在噴塗前未經有效過濾。
(2)修正方法
①保持噴漆車間內的清潔,定期更換烤漆房內過濾棉,嚴禁在烤漆房內打磨原子灰。
②確保壓縮空氣的清潔,定期更換過濾器。在噴塗前應使用壓縮空氣或抹塵布清潔噴塗表面。
③正確密封保管油漆,噴塗前應將油漆充分攪拌,並過濾後使用。
④如果已經有灰塵點,應打磨至光滑表面再重塗。對於較輕微的灰塵點,應使用細砂紙打磨,並做拋光處理。
4、羽狀邊開裂

漆膜在羽狀邊周圍開裂,在噴塗面漆後的很短時間內就會顯現出來。
(1)成因
①過量稀釋或使用了劣質稀釋劑。
②在打磨斜邊時使用了過粗的砂紙,且噴漆前沒有適當的處理,油漆中的溶劑進入了砂紙痕跡侵蝕漆膜。
③在內塗層上噴塗的面漆太厚或太濕,油漆中的溶劑沒有足夠的時間向外揮發。
④舊漆膜或以前修補的缺陷顯現出來,或使用了過多的原子灰。
(2)修正方法
①正確打磨羽狀邊,光滑平穩地過渡,避免任何尖銳的邊角和層次。
②根據車間的具體情況,按照要求使用稀釋劑並採用正確的稀釋比例。
③不要用風吹乾噴塗後的漆膜,因為這樣只能達到表面乾燥。
④出現開裂時,應打磨漆膜表面後重新噴塗。
5、斑紋

也稱為銀粉起花,這是銀粉及珍珠底漆常出現的一種問題。漆膜表現出像被敲打過的痕跡,一些深色的小圈圍繞淺色銀粉或顏色深淺不一。如果是在底色漆中,這種現象往往是在噴塗了清漆後才會被發現。
(1)成因
①銀粉漆是由各種不同的顏料和鋁粉組合而成,在過厚或潮濕的漆層面上噴塗銀粉漆,將會使銀粉漆中的銀粉無法流平,從而形成斑紋。
②當溫度過低而噴塗銀粉漆時,銀粉將較長時間處於潮濕或液體狀態,而使銀粉積聚成堆。
③當噴塗銀粉漆時,如果所用的空氣壓力較低,或噴槍與表面板的距離較近,則漆面到達工作面時,其中的溶劑揮發太少將導致形成潮濕的油漆膜,容易導致斑紋現象。
④使用了蒸發速度很慢的稀釋劑,或稀釋劑用量過多。
(2)修正方法
①按照要求稀釋銀粉漆,掌握正確的噴塗技巧,例如噴槍與噴塗表面的距離和噴槍的移動速度等。
②不要過分厚塗濕漆。有必要時,適當提高噴漆車間的溫度,並適當延長漆膜間靜置時間。
③如果斑紋已經產生,建議使用正確的稀釋比例和施工技巧重新噴塗。如果斑紋產生於噴塗了清漆的底色漆中,需要將漆膜剝落後重新噴塗。
6、漆面下陷

修補的區域下陷,面漆表面形成"湖泊"形狀的外觀。
(1)成因
①在噴塗多層油漆時,前一層漆面乾燥得不夠徹底。
②原子灰下陷,但噴塗低光澤的中塗底漆時不容易被發現,而噴塗高光澤的面漆時,漆面下陷的現象就出現了。
③短時間內噴塗了多層濕油漆,中塗底漆和麵漆的層間靜止時間不夠長。
(2)修正方法
①所有的原子灰層都應該完全乾燥,特別是天氣不好或氣溫低的時候。
②不要厚塗中塗底漆和麵漆的濕漆膜,應按照要求控制層間靜置時間。
③不要用吹風的方式乾燥濕漆膜表面,因為這樣可能導致只有表面乾燥,而漆膜內部的溶劑未能完全揮發。
④當漆膜下陷現象發生時,打磨至光滑表面然後重新噴塗。
7、針孔

也稱為凹坑,即出現在漆膜上的密集小孔。
(1)成因
①噴塗用的壓縮空氣中含有水分,或油漆中使用了錯誤種類或數量的稀釋劑。
②過分厚的濕塗層,或用吹風機強制干燥,或噴塗車間溫度過高或過低。
(2)修正方法
①提供氣源的空氣壓縮機的排放閥門應該每天開啟,使聚集的水分流出。
②避免過度厚塗,中等膜厚確保正確的溶劑揮發。不要吹乾濕漆表面,這樣可能會引起表面結皮或膜中溶劑滯留。
③嚴格遵循烘乾規則。選用正確的稀釋劑,按照建議的比例稀釋。
④使用正確的噴槍並進行壓力調整,確保霧化效果良好。
⑤如果針孔發生,打磨至平整後重新噴漆。
8、粉化

油漆中的顏料顆粒不再受到粘合劑的作用,漆膜表面呈現粉狀、鈍化、褪色並失去光澤。
(1)成因
①由於漆膜長時間暴露在強烈陽光等各種氣候條件下,油漆中的顏料顆粒老化或鬆動,從而導致油漆表面逐漸呈粉狀剝落。
②使用了錯誤的稀釋劑,使面漆層的耐久性受到損害。
③油漆未混合均勻。
(2)修正方法
①選擇合適的稀釋劑並在噴塗前將油漆攪拌均勻。
②輕度粉化可以拋光去除,較嚴重的情況需要使用粗蠟打磨,重度粉化需要重新修補噴塗。
9、酸蝕

外觀出現粗糙斑痕,斑痕邊緣因為酸蝕陷進漆膜內,有時漆膜顏色發生變化並使漆面凹凸不平。
(1)成因
①路面的瀝青、昆蟲屍體以及工業污染物等酸性物質腐蝕,或在維護車輛時灑落在漆面上的製動液等油脂,均會造成酸蝕。
②漆膜未乾之前就清洗,或使用了不適合的清潔劑。
③舊漆膜中含有污染物或拋光劑,並在重新噴塗前未經過徹底處理,均能造成新漆膜的酸蝕。
(2)修正方法
立即從漆面清除上述污染物質,用粗蠟對酸蝕處進行拋光,嚴重時需要打磨後重新噴塗。
10、條紋

也稱為斑紋或陰影。面漆層表面出現顏色的深淺差異,經常呈現平行狀,銀粉漆和珍珠漆出現的機率最高。
(1)成因
①噴槍噴出的油漆扇形中邊緣油漆過多,而中間油漆過少,可能的原因是壓縮空氣壓力過大、噴槍髒污或噴嘴調整不當,應降低壓縮空氣壓力或調窄噴塗扇形。
②噴塗技術較差,噴槍與噴塗表面之間的距離經常變化或噴塗時重疊不均勻,應在噴塗過程中使噴槍與噴塗表面的距離始終保持一致,並保持50%的重疊。
③油漆稀釋不當,沒有按照工藝要求添加稀釋劑。
(2)修正方法
如果條紋已經出現,應等待漆面乾燥後,在重新噴塗一層油漆,應保證壓縮空氣壓力、噴槍調整以及油漆的稀釋劑比例正確。
11、橘皮

也稱為流平不佳。漆膜產生橘皮似的塊狀效果,主要原因是由於流平不佳所致。所謂流平不佳,是指噴槍噴出的油漆顆粒經過霧化到達噴塗表面時,相互間不能再流動,從而不能使漆膜表面平滑。
(1)成因
①噴槍調節不當導致油漆霧化不良。噴嘴調整不當,油漆以過於廣闊的扇形噴出,或噴槍距離噴塗表面距離過大,均會使油漆在到達噴塗表面之前就出現過度乾燥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時,到達噴塗表面的霧狀油漆顆粒將會保持由噴嘴形成的形狀不變,從而形成粗糙的表面構造。理想狀態下,經過霧化的油漆顆粒到達噴塗表面時應保持適當的潮濕性,油漆顆粒之間能夠相互流動並混合,從而形成光滑的表面構造。
②劣質稀釋劑或不正確的稀釋劑比例。稀釋劑不足或使用了快速蒸發的稀釋劑,將會使油漆顆粒在到達噴塗表面之前就出現過度乾燥的情況。
③溫度不當。當噴塗作業的環境溫度過高時,油漆顆粒在到達噴塗表面的過程中就已經過度乾燥,從而導致流平不佳。
④乾燥不當。在噴塗表面的油漆顆粒流平之前,進行了強制干燥的工序,就會提高漆膜出現橘皮的機率。在進行多次噴塗時,如果前次噴塗的漆膜過度乾燥,則再次噴塗的油漆中的溶劑會被底層吸收,而使再次噴塗的油漆顆粒無法流平。
⑤油漆攪拌不均勻。油漆在長時間存放後會出現底層沉澱的現象,在噴塗之前應將油漆充分攪拌均勻,否則會出現各部分乾燥不均勻,從而導致橘皮現象的產生。
(2)修正方法
如果橘皮已經產生,當漆膜完全乾燥後,用適當粗細的蠟打磨拋光。情況嚴重時,用細砂紙打磨橘皮表面至光滑表面,再打蠟拋光,或重新噴塗。
12、幹噴

也稱為過噴或乾噴溶解不良,面漆表面呈現粉狀或粗糙的漆面效果。通常在車頂棚和發動機艙蓋等部位進行大面積噴塗時,在接槍位置較容易產生幹噴現象。
(1)成因
噴塗時壓縮空氣的氣壓太高,噴塗車間或烤漆房內通風系統工作不良或環境溫度太高,選用了不正確的噴槍噴嘴或施工工藝不當。
(2)修正方法
- 噴塗時,應將壓縮空氣調節到適當壓力,並避免噴塗車間氣流不穩定。
- 提高噴塗技術,正確調節噴槍。
- 如果噴塗作業環境中氣候炎熱乾燥,應適當使用慢干稀釋劑。
- 如果中塗底漆出現幹噴現象,應使用清潔抹布沾稀釋劑擦拭,或等漆面乾燥後打磨。如果面漆出現幹噴現象,應使用P1200砂紙打磨,然後打蠟拋光。
13、底部鏽蝕

漆膜表面出現出現細小的銹點、斑點、氣泡或脫皮。當表面油漆被剝離後,漆層下面生鏽部分的面積大於表面所見,這種現像也稱為"銹蔓延" 。
(1)成因
①噴塗表面存在鏽蝕、濕氣或水珠等缺陷,但是沒有經過適當的處理就實施了噴塗作業。
②漆層開裂,使水分能夠從表面漆層滲入到底部漆層和金屬底材。
③噴塗時使用的壓縮空氣中含有水分,水分接觸金屬底材後造成鏽蝕。
(2)修正方法
①將鏽蝕部位的油漆層去除,打磨鏽斑直至底材出現金屬光澤。使用磷酸金屬清潔劑清潔金屬底材表面,完工乾燥後避免用手接觸處理好的金屬表面,並立即噴塗底漆,因為裸露的車身鋼板在空氣中暴露過久會生鏽。
②保證噴漆時使用的壓縮空氣的清潔,例如及時更換乾燥過濾器。
③更換車身飾條等車身附件時,注意不要損傷漆層從而使漆層開裂。不要使不同的金屬相接觸,因為這種接觸產生的電解作用能夠使漆層撕裂或降低漆面與底層的結合力。
14、脆裂

也稱為撕裂或爪痕,裂紋呈現向外延伸的不規則的線形。
(1)成因
①噴塗過程中,漆層噴塗過厚,導致最終舊漆層和新漆層的總厚度過大而出現裂紋。因此應嚴格遵守用較薄塗層多次噴塗的操作規範,以達到正確的塗層厚度。
②漆層過薄,尤其是面漆層過薄,會導致漆層過早開裂或脫落。
③油漆質量太差,或漆面長時間暴露在日光下,或大氣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對油漆表面造成侵蝕,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裂紋的產生。
④舊漆層或以前修補遺留的影響。應確保面漆與底層相匹配,底層中的舊漆層也不能太厚。
⑤確保舊漆層與新噴塗漆層的融合。氣候條件和漆層厚度等因素均會影響到漆層乾燥時間,因此不能絕對地按照乾燥時間施工,應靈活掌握。
⑥沒有將油漆充分攪拌均勻或噴塗了已經部分膠化的油漆。如果油漆攪拌不均勻,油漆中的添加劑成分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漆面抗應力能力減弱,就會出現裂紋。
⑦油漆噴塗在過冷的表面上,例如單組份丙烯酸清漆表面。
(2)修正方法
徹底將裂紋部位打磨至底漆層後重新噴塗。情況嚴重時,應清除漆層,直至露出金屬層後重新噴塗。
15、線狀裂紋

面漆表面有明顯的線狀裂紋穿透,各裂紋之間比較平行,在黑色或其他深色的油漆表面上最常出現。
(1)成因
①表面處理時使用了過粗的砂紙,正確做法是每次打磨都應使用比上次打磨更細的砂紙。
②稀釋劑使用不當,溶解力太強,應使用與油漆相適應的稀釋劑。
③舊漆面或以前的修補表面沒有充分處理,原來產生的裂紋有未被去除的痕跡,往往是在原來已經開裂的漆層上噴塗新的漆層時出現這種現象,因此進行漆面修補時應徹底清潔修補區域。
(2)修正方法
針對舊漆面和底材應選用正確的中塗底漆和麵漆,如果出現裂紋,應使用細砂紙將表面磨平,露出內塗層,並使用正確的稀釋劑重噴。
16、細小龜裂

漆面嚴重失去光澤,面漆層上出現很多細小的裂紋,與乾涸的池塘中的泥土開裂形狀相似,裂紋往往呈現三角形、星形或不規則的放射形狀。開裂一般發生在面漆層,有時也會深入到內塗層。
(1)成因
①漆層過厚。過厚的面漆層會將正常的應力放大,造成開裂,應採用較薄塗層多次噴塗的方法。而且每層面漆噴塗作業之間應留出足夠的干燥時間,不可以用噴槍吹風乾燥。
②使用了錯誤的添加劑。應認真閱讀並嚴格遵守油漆標籤上的規定,各種非面漆層專用的添加劑會損害最終的漆層,使漆面更容易開裂。
(2)修正方法
如果龜裂不能用打磨拋光的方法去除,應徹底將開裂的部位打磨光滑。情況嚴重時,應清除漆層,直至露出金屬層後重新噴塗。
17、魚眼

也稱為縮孔或珠孔。面漆上出現圓形小坑,有時呈分散狀,有時呈聚集狀。
(1)成因
①含矽酮的蠟是導致魚眼的最常見原因。砂紙上的磨料以及許多車蠟和拋光劑中都含有矽酮,矽酮在漆面上有很強的附著力,很難被清除。很少量的車蠟就會導致魚眼的出現,因此應確保所有接觸矽酮的工作在遠離噴漆車間的隔離工作間進行。
②底漆表面污染,例如底漆上有油,因此在噴塗前一定要將噴塗表面清潔乾淨,可以使用中性清潔劑。
③對噴槍使用的壓縮空氣進行嚴格的過濾,確保壓縮空氣的純淨,因為矽酮物經常被發現來源於壓縮空氣管道而不是油漆中。每天對壓縮空氣過濾器進行排空和清潔,以排出過濾器中的水分和髒物,對空氣壓縮機要每天排水。
④不建議使用含有防魚眼消除劑的色漆,因為該消除劑可能會污染周圍的其他噴塗部件,嚴重時可以導致面漆附著力下降。
(2)修正方法
清除受影響的區域,重新噴漆。
18、走絲

即銀粉反光不均勻。銀粉顆粒沿同一方向排列,呈現明暗相間的條紋。如果在垂直表面上出現走絲現象,多數情況下,沉積的銀粉會刺破漆膜。
(1)成因
①銀粉漆是由顏料、溶劑、有一定大小的金屬顆粒以及添加劑混合而成,金屬顆粒在顏料內的分佈比例將影響到漆面的顏色。如果銀粉漆在噴塗之前沒有充分攪拌均勻,金屬顆粒就會沉積在容器底部,導致底部的油漆中金屬顆粒過多,使漆膜過厚,出現漆面顏色不均勻的情況。
②塗料的黏度不正確,即稀釋劑的比例有問題。稀釋劑用量過多,導致漆面乾燥速度很慢,金屬顆粒容易聚集,就容易出現走絲現象。但稀釋劑用量過少則漆膜質量差,必須選擇能兼顧兩方面要求的適宜黏度。
③每次噴塗的時間間隔過短。如果銀粉漆沒有充分乾燥,會出現金屬顆粒分佈不均勻的現象。
④噴槍調節不當或噴漆技術不佳。壓縮空氣壓力過低,或噴槍與噴塗表面的距離過近,或噴槍移動的速度不均勻,均會造成銀粉漆表面出現明暗相間的現象。
(2)修正方法
將漆面用細砂紙水磨後重新噴塗,或待漆面完全乾燥後加大壓縮空氣壓力,增加噴槍到噴塗表面的距離至40~50cm,再噴塗一層使用快速乾燥稀釋劑的銀粉漆。
19、水跡印

漆層表面出現白色或黃色的腐蝕狀斑點,多出現在車頂、發動機艙蓋或行李艙蓋等與陽光垂直的表面上。
(1)成因
①油漆層在沒有充分乾燥的情況下接觸了水滴,特別是高礦物含量的水。水滴與油漆中的溶劑混合後會滲入漆面,從而留下水跡。因此噴塗不久的漆面嚴禁與水接觸,嚴禁雨天行駛。
即使是乾燥的漆面,如果經常接觸水滴也會在油漆表面留下水跡。在陽光的照射下,水滴具有放大鏡的透射聚焦功能,水滴乾燥後就會在漆面留下白色或黃色的腐蝕輪廓。
③如果噴塗的漆面過厚,就會延長干燥的時間,漆面接觸水滴後留下水蹟的機率更大。
④噴塗不久的漆面過早地使用了含矽的拋光材料。
(2)修正方法
如果懷疑漆面有較厚的蠟質,應先使用溶劑徹底清潔漆面後再拋光。使用較細的拋光劑或較粗的拋光劑拋光,這取決於水跡印的深度。在水跡印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拋光幾天后水跡印會重新出現,應重複進行多次清潔和拋光程序,可以徹底消除水跡印。如果重複拋光無效,應使用細砂紙濕打磨水跡印的區域後重新噴塗。
20、流掛

也稱為流淚或垂流。塗層局部變厚,因重力原因出現垂流狀態,只出現在將噴塗過的表面垂直放置時或垂直噴塗的表面。
(1)成因
①不正確地使用了稀釋劑。一般是使用了乾燥速度慢的稀釋劑或使用了過量的稀釋劑。
②噴槍使用不當。例如壓縮空氣壓力過低,或噴槍與噴塗表面的距離過近,或噴槍移動的速度過慢,均會增加流掛現像出現的可能性。應適當調整噴束形狀和噴束氣壓,使噴射距離保持在20~25 cm ,而且噴槍的移動速度應均勻。把握產生流掛的極限噴塗量,集中註意力邊觀察漆膜形成的情況邊噴塗。
③噴塗車間溫度過低,噴塗的漆層不易乾燥,或一次性噴塗的漆層太厚,導致漆層乾燥速度過慢。
④噴塗後續漆層時,應為前一次噴塗的漆層留出足夠的干燥時間。在將噴塗過的表面垂直放置之前,應為漆層留出足夠的靜置流平時間。

(2)修正方法
流掛現象輕微時,待漆面乾燥後先用細砂紙濕打磨有缺陷的區域,然後打蠟拋光。流掛現象嚴重時,打磨有缺陷的區域後重新進行噴漆。

21、隆起
也稱為浮皺。在噴漆過程中或漆膜乾燥的過程中,由於漆面膨脹而在部分區域形成的隆起,可能呈現出不同的形狀。
(1)成因
①使用了錯誤的稀釋劑。在瓷漆中使用揮發性油漆稀釋劑會促進內部油漆層的隆起,最終導致面漆層的隆起。
②使用了互不相容的原料。新噴塗的漆層與原有漆層發生了化學反應,或原有漆層的缺陷沒有被妥善處理,漆層之間脫離從而造成面漆層的隆起。
③底層沒有進行徹底地清潔,例如底層表面的油脂或蠟質物沒有徹底清除,由於夾層效應的影響,導致再噴塗的油漆無法附著。
④二次噴塗的間隔時間太短,沒有給予底層油漆充分的干燥時間,導致濕漆面中的溶劑侵蝕中塗底漆或面漆使之變軟。
(2)修正方法
打磨有缺陷的區域至平滑但不能磨穿,重新進行噴漆。